Southern Mongolian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CenterSouthern Mongolian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Center
HomeAbout UsCampaignsSouthern Mongolian WatchChineseJapaneseNewsLInksContact Us

 

< 返回目录 >

 

体制和文化与内地的趋同是内蒙古草原大规模退化人为因素的核心
 
 
作者:刘书润
日期:2004年7月29日
来源:绿色西部


  首先应该说明,草原地区有一定面积的退化草原,只要不太大,不仅可以承受,有时还很必要。增加了草场和牧草多样性,如属于退化类型的冷篙草原,就是牲畜冬春季的好草场。

  一. 不要把草原退化的罪过归于天旱

  谈起草原退化的原因,不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多人归罪于天旱,但是相邻的不同草场对天旱的反映有很大差异。好草场,不同降雨量年份的产草量波动不大,而退化草场变化强烈。这是因为茂盛的植被,对减少土壤水份蒸发,截留大气凝结水,增加冬季积雪量,起重要作用。这就缓解了因降雨偏少带来的水份不足。干旱区蒸发量远远高于降雨量,植被的覆盖程度,与蒸发量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草原越退化,对干旱抵抗力越差。另外干旱为干旱地区最基本的气候特征,不可能也没必要改变。气候波动也是正常的。据有关资料表明,70-90年代,草原地区的降雨量还略有上升。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内蒙古草原出现了空前大规模退化。
各地降雨量(年mm)

  多年平均 70-79年 80-89年 90-99年
锡林浩特 209.3 313.0 246.5 311.4
郭达浩特(兰旗) 365.6 363.6 334.5 399.2
新宝力格(黄旗) 268.7 256.7 268.1 281.4

  二. 从五十年的变化看草原退化的原因

  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算做一个阶段,以前内蒙古的风风雨雨我们暂且不提。五十年代初,内蒙古草原基本保持完好。大规摸退化就发生在这最近的五十年,特别是最近的一、二十年。五十年代初,内蒙古人口,牲畜,耕地不多,政府机构小,官员少。1947年牧区人口22.8万,每只羊单位占有草场3.3公顷,进行大范围游牧。公社化后,草场集体所有,在苏木嘎查范围内进行游牧。文革结束后,由于人口,牲畜,耕地增加,出现了一定面积的退化草场,政府机构扩大,官员增多。七十年代前,干部多数以本地为主,马做为主要交通工具,开销不大。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口、牲畜、耕地迅速增加。八十年代每只羊单位占有草场0。87公顷,目前0。42公顷。牧区人口近200万。经过几次大开荒,内蒙古全境耕地已达2亿亩,农业景观已占全区总面积14。1%。政府及其他机构扩大,官员进一步增加,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干部多为走读,开支甚大。实现了牧区牲畜、草场双承包到户,基本定居。双承包初期,畜牧猛增,牧民生活提高较快,出现两极分化。九十年代草场全面退化,生产力大大下降,出现大批贫苦牧民。近年来沙尘暴越刮越烈,政府加大投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围封转移,提倡舍饲、圈养。由草原游牧畜牧逐渐进入小农畜牧业。实际上牧区走向半农半牧,更加大了草原的开垦。如达茂旗牧区原有耕地8。8万亩,围封转移新建饲料地1。1万亩,苏尼特左旗现有饲料地0。4万亩,新开1。1万亩,苏尼特右旗巴彦特拉围封转移点原有300亩饲料地,今年新开1510亩,西苏旗齐哈日格图,围封转移点准备开地3600亩。开荒种地也经常是开发商的首选项目。饲料地的开发往往伴随打井、开渠和湿地的占用。目前的开荒是打着草原建设、草原保护的种种名义,得到资金保障和上级支持的。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而西北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因此很自然就产生了移民的动机。可是我国西北与同是干旱区的临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相比人口却多出十几倍。仅靠草原畜牧业内蒙古只能养活70万人,牲畜3000万只。假如做到粮食自给,必须要种2亿亩以上粮食和饲料,另外还要大面积周转地。不减少人口,提倡舍饲,又同时退耕,恐怕很难落实。因此内蒙古,特别是草原牧区的人口压力要比内地大解决人口问题应成为内蒙古环境与发展的关键的前提,应制定特殊的人口压缩政策。人口减不下来,耕地和牲畜只能有增无减。
   这五十年的变化可归结为官员、人口、牲畜、耕地多了。草场承包到户。定居、走向小农畜牧业。最根本的是体制、政策、文化与内地逐渐趋同,游牧基本终止。当然内蒙古草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空前发展,但也负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代价可能已经超过了收获。这断期的收获,带来的是长期的高额偿还。

  三. 政府、机关、单位楼高、官多、开支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

  五十年代,为什么草原牧区人口、耕地、牲畜越来越多,总也减不下来呢?根本原因是体制和文化问题。
  草原牧区与内地农区建制相同,同样由村(嘎查)、乡(苏木)、县(旗)、镇、市、专区(盟)省(自治区)构成。中央有什么部,自治区、盟、旗就有什么厅、局,下面就有相应的官员,一个也不少。请问内地一个县、一个乡有多少人,多少企事业单位?内蒙古牧区除了面积大外,人口、企业连人家一个零头都不够。只有那么一点牧业税,怎么能养活和内地一样多的官。五、六十年代旗下面没有办公楼,书记、旗长也没单独办公室,出门骑马。如今人口、畜牧分别增加八倍,造成严重超载。官员开支不知增加了几个八倍,官员超载更严重。大小官多数把家安在城里,成了走读干部,汽车越来越高级。他们一边拿着工资,一边办农场,雇人放羊。有的地方干部们的羊和牧民的羊一样多,另外三分之一属于经营商。由于地区穷、工资低,他们只有再向牧民和草原索取,因此牧民的税已经超过内地农民。假如再减少人口和牲畜,摊到每个人、每只羊、每片草场的牧业税会更高,这就是牧区人口、畜牧、耕地总减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因此应根据牧区实际,大大消减政府机构和官员人数,做到以草定畜,以畜定官。减地减畜,先减人,减人必须先减官。官和草原上的狼、老鹰一样,位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草原第一性生产力低。支承不起和内地弄农区一样多的官员。因此确定载畜量的前提是确定载官量。养活一只羊大约需25亩草场。一个人需2500亩。一个官就等于减轻了一万只羊对草场的压力。清朝政府为了从思想上统治蒙古人,让很多男子当了喇嘛,造成了社会结构严重失调。解放后大批喇嘛还俗,挽救了草原。如今大面积草原退化,生产力下降,应再来一次干部还俗,做到以草定官。围封转移,官也应转移。不减官,耕地、畜牧、人口就不能减少,按他们的意愿还应增加,因为现有的税收还不够用。不减官一些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事业就不可能下马,因为有税收。不减官挪用公款,截留资金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不减官,干部羊不仅不会减少,还会继续增加,不减官就必须先养官,其他事业都先靠边站。
   由于我们在提拔干部时,发展经济做为硬指标,重表扬,奖励,轻批评、惩罚,或不惩罚。因此一般干部在任期内总想搞一、两项工程,让生产指标上一个台阶,是建功立业最好的表现方式。无形中就将环境保护放在次要地位,或挂在嘴边上。所以对于草原牧区的干部的任用、提拔,应把保护草原放在第一位。
   干旱区的畜牧业生产是很有限的。美国、澳大利亚畜牧业主产地也不在干旱区。有很多干旱区国家和地区如科威特、沙特,依靠地下资源,内蒙古草原地下资源也很丰富,应给予宽松政策,给当地更多的矿产自主权。锡林浩特市石油产值一年十八亿多。而畜牧业最多不过两个亿。应主要雇用当地人员,使当地民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要造成矿区大量移民和环境破坏,高污染厂矿必须下马。
   古代辽国实行"因俗而治",依辽俗,用辽法治理草原和大漠。依汉俗,用汉制治理南农耕区。目前我国各地差异之大,远远超过古代辽国,不可能找到一种完全适合全国各地的共同体制。为什么不能"因俗而治"呢?我国政府早就颁布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并成为全国各自治区的表帅。实行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体制,并不维背和中央保持一致的原则。只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使地区繁荣,就完全符合中央的一贯精神。


四. 双承包、草场划分到户、告别游牧、实行小农畜牧业,是草原大规模退化的根本原因。


  草原分小块承包到户,是用猪圈、鸡窝里总结的经验搞出来的,是带着游牧原始落后的小农偏见搞出来的,是带着人类社会必然由游牧到定居、到农耕的固有模式搞出来的,是不加思考,为了与内地保持一致的思想支配下搞出来的。其结果不仅造成草原进一步退化,游牧文化被无情替代的悲剧。在目前草原畜牧业仍然以天然草原为主的情况下,定居舍饲将促使各种矛盾加深。最终崩溃。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内地农村双承包取得的成功。
  1.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差异,长期从事各自的生产劳动。进而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文化。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采摘、农耕已不适合干旱气候有的被迫南迁,有的从事游牧畜牧业。但是冶炼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游牧才能有效进行。世界游牧民族遍布各大洲干旱区。蒙古族坚持到今在蒙古草原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2. 内蒙古处于地质时期的冰川拉锯带。板块运动、造山运动、火山爆发,是地质活跃带、强烈季风带。地层松散带,温室效应敏感带,水热异地带。大风、干旱、植被稀疏同步带。因此为沙尘暴的主要源区。气候骤变带,多种环境多变带、多灾带,严重缺水带,为潜在沙漠化地区。生物低产带。多种因子的交错带和过度带。总之,内蒙古草原水热条件差,土层薄,干旱多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只能轻度和适度利用。为了高产所付出的资金和环境代价比其他地区高。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利用草原最经济、效率最高的经营方式。
  3. 游牧是对大自然的选择,是与大自然多年磨合适应的结果,也是人类向大自然,向野生动物学习的结果。草原上的草组成草原。鸟、兽、牲畜合成群,草原上的人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适应多变的气候,鸟、兽养成了迁移的习性,草原牧民同样具有长距离走浩特的能力,为了水草和牲畜进行艰苦的游牧。
  草原上的布氏田鼠,不进行远距离迁移,建造地下宫殿,冬季储存饲草,但是其数量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仍然幅度非常大,在人类还不能彻底摆脱干旱气候,人工草地还不能代替天然草原的情况下,人畜一味定居,顶多就象布氏田鼠一样,造成数量的大起大落。
  4. 草原地区冷热分明。牲畜对季节性气候选择性强。如冬季要求背风、草高、雪软,最好是山地和沙带。夏天要求凉爽、有风、蚊虫少,最好是近水源的高地。秋季要求草好。春季选择有风向阳,地形多样,有一定面积的冷篙7草原。草场承包到户,只能满足一个季节,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5. 牲畜对草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即是饲草基地,又是运动场所。如山地、平原、沙地、河滩和盐碱地都不能少。定居只能得到一两样,只有游牧才能全面满足。
  6. 草原上的牲畜有挑食的习惯,一年四季,就是在一天之内的上下午都吃不同的草,只有游牧才能满足牲畜对多种牧草的选择。
  7. 干旱区降雨少,蒸发量大,形成地区性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可能造成某些元素的高度聚集,另一些元素严重缺乏。定居后,人、畜的缺素很难避免。只有游牧,经常更换居住地和牧场,才能满足人畜对多种元素的需求,避免地方病的发生。
  8. 随着定居、舍饲、人工草地的扩展,河湖湿地紧缩,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有的被迫改变习性。如草原上的狼,从前只吃野生动物,后来开始伤牲畜,但至今还未发生过狼主动伤人的记录,今后很可能也象农村的狼一样,向人类直接发起攻击。黄羊由于到处是铁丝网围栏,被迫改变迁移路线,慢慢远离了中国。
  9. 火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催化剂和清洁剂,对推动草原演化,清除多余枯草、杂草和灌丛十分有利,特别是对根茎禾草如羊草的繁殖起促进作用。定居后,人们必须一味防火,草原就失去了火动力。
  10. 牲畜黑夜的粪便量约占全天的三分之二,圈养造成粪便堆积。游牧通过畜盘常搬家,才能达到给草场均匀施肥。某些宽叶子优良牧草、得到正常发育。
  11. 游牧使垃圾粪便成为恢复植被的肥料,定居则造成污染和疫病传播,定居点会成为牧区的病源地。
  12. 某些植物的传播、下种和生长发育,离不开牲畜的采食、携带和践踏,定居导致的过牧和禁牧都影响草原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13. 随着定居、舍饲、人工饲草地的扩展,农牧交错带可能最后延伸到中蒙边界,以致失去了划带的意义。田间杂草、垃圾植物迅速传播,北上,对草原植被产生巨大影响。
  14. 定居为疫病传染、细菌的大量繁殖,以及鼠虫的数量猛增造成了有利条件。大量施农药草原被污染,最终失去绿色品牌。
  15. 草原的恶劣环境、游牧畜牧业培育出世界上最耐粗饲的最强壮,最具草原特色的优良畜种。这些畜种跟随游牧民族几千年,是他们生活、战斗、文化、娱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蒙古人自己所说:"蒙古人离开了马,还有什么作为。"可悲的是作为马背民族的蒙古人,首先离开的畜种,不是蒙古牛和蒙古羊,而是蒙古马。随着定居、舍饲的实行,这些原来的牲畜都将被产毛、产肉、产奶多的畜种替换。现在的蒙古羊谁也说不清有多少个外来爸爸,纯种的很少了。
  16. 游牧以牛粪、马粪为主要燃料,风能、日光能很有前途,游牧的能源均来自大草原,又回到草原。
  17. 草原游牧畜牧业养活一个人需1-2平方公里草场。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共约200万,需2-400平方公里。蒙古人民共和国靠草原畜牧业能养活90万人,现在共200万人,一半在城内。内蒙古全境靠草原畜牧业能承载70万人,草原牧区可40万人。解放初期内蒙古共有蒙古族80万人,牧区22。8万人。上述人口并未超载。草原蒙古族的人口制度称鄂托克之心。是以水草定畜定人。人口多了要另找牧场。因此大规模人口迁移在草原上是常有的事。另外草原牧区一般不存在无人管的孤寡老人和孤儿,没有男尊女卑,一般女略高于男性。不会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是小农经济的产物。
  18. 牲畜是生态系统的成员,超载和无畜都会引起草原生产力下降,更新不良。过牧和禁牧都违反生态系统原则。游牧逐水草而居。视水草状况放牧不会超载。无水草场让給野生动物。
  19. 在长期生活中,蒙古人养成喜欢流动的习惯,认为定居使人懒惰,城市不卫生。古代蒙古人的古列延相当于用车帐围起来的流动性城市。游牧民族的固定城市也是很简单,围绕着庙宇,主要从事宗教、商业和军事活动,并非为牧民的永久居住之地,就是都城也往往不只一个。
  20. 为了有效管理,牲畜必须分类组群,如公羊群,基础母羊群,羔子群,病马群等。各需要不同草场和经营方式,定居和一家一户很难做到。
  21. 草原牲畜在草原上需大群放牧,以保持其群体特点,奔跑迅速,机智灵活。定居后的有限草场不可能组成较大的畜牧,特别是马群。
  22. 游牧需要车辆、马蹬等工具,冶炼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有效进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北方民族在草原上游牧了几千年,逐渐发展成一整套适应草原游牧的制度和技术。包括工具、车辆、蒙古包相应有马背教师,蒙古包学校,马背医生,流动商店,流动图书馆。乌兰牧骑,那达慕文体商贸交流大会。形成了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相处的哲学思想撒满教。以及展示民族文化的文学艺术、绘画、舞蹈、歌曲史诗、传说。完善的法律,严密的组织、礼仪。祭敖包、祭山水树木等宣教活动。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世界上最古老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动植物。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加以人为取消,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背叛。
  23. 定居后定居点退化草场面积逐年扩大,每天牲畜出牧归牧的路程越来越长,采食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增加了牲畜体力和牧草的无功消耗。加重了对草场的进一步践踏,使退化更加严重。游牧以水草为第一,牲畜第二,为了水草能很快恢复,牲畜能就近吃到优良牧草,人却不辞劳苦进行游牧。定居暂时人安,游牧草安、畜安。近年由于草原沙化,有的地区每只羊背着几斤到十几斤沙子,每天走几十里路,而草上也沾满了沙子。烧后的羊粪呈现玻璃状晶体。还有的羊胃里堆满了塑料袋和其他杂物。就是这些可怜的羊,还背着更沉重的税。
  24. 定居、舍饲使本来投资极少,省人省事的草原畜牧业,变成了高投入、不经济的小农畜牧业。
  25. 定居后的小农畜牧业,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26. 草原地区经常发生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风雪灾、旱灾、沙尘暴等。这些灾害目前人类还无法抗拒,定居点的蓬圈有时也难以有效抵挡,一走了事。在目前条件下,游牧是寻找适宜草场,避免灾害最省事的方式。
  27. 草原地区南部的农牧交错带就是贫困带,内蒙古的贫困县都位于此范围。这里本来属于最好的草原,随着定居到来,逐渐步入贫困线之内。随着定居北扩,此线也往北推移。贫困不是因为国家投资不足,不是基本设施差,也不是因为人懒,贫困是由于这里只能依靠土地的人口多,他们从事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因此造成荒漠化。
  28. 定居点最后会成为粪便堆积如山,污染、疫病蔓延,人畜难以生存的垃圾站。尽管房舍盖得再好,也难免被迫搬家,周围草场变成沙尘暴的源头,而成为生态难民。
  29. 很多人认为定居、固定才能保持畜牧业生产稳定。在草原上风风雨雨游来游去就谈不上稳定。实际上定居的生产生活范围小,生存空间越小,不稳定因素越多。布氏田鼠尽管在建设家园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由于活动空间有限,仍然摆脱不了数量大起大落的命运。同样一个国家、地区,如果人们都能充分流动,反而稳定。游牧是充分利用辽阔草原,对付草原生态环境时空多变,保持稳定发展的最好方式,流动才能稳定。
  30. 吸取我国历史上如辽、元等朝代两北分治。建国初期西藏、内蒙古等地实行特殊自治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及半殖民地中国蒙地开垦造成民族动乱的教训。为了社会安定、团结,必须保留草原游牧畜牧业和游牧文化。
  31.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不仅包括生活习俗,文学艺术,还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游牧的特点在于集体在于流动。草原游牧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如减毛、去势,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采食必须在短时间集中完成。因此必须互相帮助,逐渐成为自觉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草原牧民平时就养成了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游牧民族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外敌,必须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他们拥戴英雄领袖,诚实守信,听从指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平时又非常注重友情和交往。由于游牧畜牧业产品较单一,牧民对通商和交流有强烈的要求。辽阔的草原造就了性格开放,乐意接受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草原牧民。定居使游牧文化失去了依托,将逐渐消失。
  32. 随着定居,舍饲,蒙古族具有浓厚草原气息的文学艺术、绘画、舞蹈、歌唱,将伴随游牧慢慢退出草原,首先消失的将是长调歌曲。
  33. 定居不仅使蒙古族失去了固有文化,豪爽开放的性格,还有强健的体魄。使内蒙古失去了输出运动员的功能。内蒙古也就失去了摔跤、马术等体育优势项目。
  34. 游牧民族守信,重友谊,讲义气。勾心斗角、家庭纠纷、婆媳不和的事情不多。
  35. 游牧民族融入草原,不占有大自然,不破坏文物古迹,使天然史书完整,使大自然正常演化。
  36. 游牧民族的战争不以占领地盘为主要目的,容易入乡随俗,促进通商和交流。
  37. 游牧民族不许可部族内结婚,不仅对与其他民族结婚,结婚半径大,有利于后代健康。
  38. 游牧民族重友谊,不看重金钱、物品。
  39. 蒙古族牧民有留宿和共享食物的习惯,敬养老人,非亲属老人同样照顾。厚待孤儿。草原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福利。
  40. 游牧民族没有小偷。牧民眼神好,乐意打听和传播消息,坏人难逃法网,好人容易得到救助,社会治安良好。

    41. 牧民反对浪费,珍惜水和食物。
  42. 草原游牧畜牧业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也建成了不受后勤约束的,有显明游牧特色的强大军队。正如罗马教皇使者普兰诺-加宾尼所说:"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服从主人,更团结一致。他们没有小偷,从不说谎话。听不到妇女有什么可耻行为。"就是靠这个不用训练,自带武器装备,由普通男女牧民组成的,赶着羊群的部队,建成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游牧畜牧业可谓真正的全民皆兵。
  43. 游牧带来的良好风尚,使蒙古族妇女的作用格外重要。成吉思汗仅凭一百多万人口征服了半个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蒙古族妇女。加宾尼讲:"蒙古男子除制造弓矢外,其他任何劳动都不干,只是偶尔照料一下牲畜。"蒙古骑兵不受后勤约束,后勤全凭妇女,"出师不以贵贱,多带妻同行,妇女管毡帐、车马等物,事急能走马"。"蒙古妇女能和男子一样敏捷地骑射"。蒙古妇女都是能干的品德高尚的女性。平时除承担大部分生产和家务劳动外,还是男人的好参谋,子女的好老师。蒙古草原游牧畜牧业的主要支承者不是男人,而是蒙古族妇女。

  44. 辽阔的草原,纯朴的牧民,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培养干部,下乡锻炼的最好基地。内蒙古草原是培养革命英雄主义,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放进取。对大自然和人民充满爱心的大熔炉。多一个下乡干部和知青,就多了一颗对内蒙古草原的爱心。定居和小农畜牧业失去了培养干部的优势。
  45. 内蒙古草原是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旅游是培养爱的行业。让更多的人热爱和关心内蒙古,最好是通过生态旅游。内蒙古最大的旅游优势是无污染,与城市形成巨大反差的天然草原和纯朴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草原实现定居,小农畜牧业,就失去了看点。
  游牧及发展成的游牧文明具有适应性、和谐性、历史性、全面性、冲击性,先进性、包容性、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珍稀性等特性,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中部这个靠近世界屋脊的地球上最大的干旱区,坦荡的高原、戈壁和沙漠。天苍苍,野芒芒。严寒、干旱、飓风、多变的恶劣气候是大型飞禽、走兽和游牧民族近尽情施展的舞台。在这里走兽和飞禽炼就了飞毛腿和有力的翅膀,人们在这里炼就了强壮的体魄、顽强的斗志、豪放的性格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在这里谁都不能安稳地固守一地,必须移动、奔波,不断接受新环境、新挑战。这里刮起了最强劲的暴风雪和沙尘暴。演出了一幕日新月异的进行曲。这里是人类历史驱动力的发源地,发出了影响最大的冲击波,蒙古人充当了主角。因为他们最成功地运用了游牧。

  假如能够满足大天鹅、丹顶鹤冬季的食物和住所,那它们就可以不南飞。不过久而久之,它们就成了鸭子..假如草原上的定居点能够满足全部的牲畜饲草和其他需要,就可以顺利实现定居和舍饲,那末草原也就成了农村,马背民族也就成了农民,马也就成了猪。
  假如在草原上长期生活的不是蒙古人、匈奴人,而是汉人或其他民族,他们也会最终选择游牧的道路,相反,假如蒙古人不在草原上,而是长期生活在河南、山东,他们也会放下套马杆,拿起锄头。
  当初忽必烈面对要把内地农田变成牧场的蒙古贵族大咳一声,绝对不行!同样我们也要对当今要把草原变成农村的人大咳一声,不行,绝对不行!
  五. 几十年来,是什么原因导致草原畜牧业一直向定居、舍饲的小农经济靠拢。

  1. 对多样性与稳定性的认识偏差,强调一致性才能稳定发展。


  地球是彩色的,是由生态环境各异的地区组成的,上面生长着各式各样的动植物,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各族人民,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多样性是发展进化的基础,繁荣昌盛的背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强大、稳定取决于它的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单一性。我们伟大祖国在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异常丰富。我国在省间,甚至省内地区间的不同,往往超过欧洲各国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宝贵财富。这是中华民族在地球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基础。面对这样复杂多样的中国各地,绝对不能采用一个体制,一种文化。应在保证国家完整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联系各地区各民族实际,采用不同的体制、路线和步骤。尽量保留其固有社会文化的合理部分,维护多样性,这样才能保持真正的稳定。各地区各民族都能按照本身意愿稳定适宜的发展。
  游牧由于活动空间大,体现多样性强,因此草原畜牧业游牧较定居稳定。
  有人讲民族大融合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在当今各民族不可能保留固有文化。国家大同,文化大同,语言大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伴随着趋同,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发展。人们在追求共同现代化的同时,并不排除原来的习俗。人们到异国他乡入乡随俗的同时,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常更加思念。求新与怀旧往往同时存在。趋同和分异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民族间的融合、重组、保守、一致、对抗都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本应顺其自然,不可加强。民族自决与国家政权、人权同样重要。在违反人权,无视弱小民族和国家权力盛行的当今世界,强调民族文化多样性就更加重要。

  2. 对游牧和游牧文化的偏见

  人们总认为游牧原始落后,靠天养畜不科学,人类社会由流动走向固定,走向农耕,在城市化,工业化,这是天经地义的模式,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内蒙古草原游牧畜牧业的破灭,人类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但是具有多样性。有的游牧民族走向固定和农耕,而由农耕走向游牧的也不在少数。蒙古高原农耕的历史并不比内地短。蒙古族的先祖也曾有过渔猎、农耕、圈养的历史。当然蒙古传统农业并未构成对游牧的威胁。世界走向城市化,但发达国家的富人,由城市又回到了农村。另外先进国家的新建城市越来越象农村。现代人更喜欢流动,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人类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现代交通、通讯、信息、手机、电脑更有利于流动。也可以说,人类走向流动。流动程度变成了地区发达的标志之一。世界是多样的,走的路也是多样的。先进和落后在不停地转化。
   人们往往把靠天养畜与不科学联系在一起,正象媒体的一句套话所说:"草原牧民告别了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摆脱了靠天养畜的陈旧观念,走向科学的道路。"他们把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算作不科学,反而把不切实际违反自然规律的所谓草原建设说是科学养畜。把维护自然算作懒惰,改造自然才能体现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等等。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事物,难道保护就是软道理?人类社会经过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几个阶段。一味追求可持续,是以人为中心,反而容易造成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现在到了提倡和谐发展的时候了。
   另外人们普遍认为,什么都是人工的好,天然的总不如人工的得到重视和保护,因此草原上掀起了建设人工林,人工草地的热潮。变天然的、多样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单一的、脆弱的、靠人工维持的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重自身、轻环境、重发展、轻和谐、重一致、轻多样,重经济、轻文化,重短期、轻长远,重人工、轻天然,重改造,轻保护,重树木、轻草本。
   上述看法可归结为两种文化的差别。农耕文化表现更多的是积累,是成熟,是改造自然。而游牧文化则充满生机和创造力,是与自然的和谐。二者不存在先后优劣。古老丰富的中华文化是两者及更多文化的结合,这结合不是互相化解,而是相互补充。
   历史上最大奇迹是只有200万人口的蒙古人,打出了有上亿人口,占地球三分之一陆地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朝代,靠的是草原,靠的是游牧。鲜卑、契丹、女真、满族将自身的热血撒向中原,成为农田的肥料,完全融于黄土地。而蒙古人仍然占据草原,和以前一样地游牧。草原上几千年来一直传递着游牧的接力棒难道如今已经到了终点,难道强劲的西北风再不能携带有活力的种子,而全是沙尘暴?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让人受到鼓舞。但它确实是以农耕文化改造大西北的典型言语。我国西部为江河源、风沙源、水土源、宗教源、文化源、营养源。中华大地的开发历史,开放程度,西部早于和高于东部,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我国西部的优势不是矿藏、能源和牛羊肉,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性、多样性和重要性。是民族文化的古老、纯洁和丰富多彩。我们向西部要吃要喝、要煤要电,能不能也向王洛宾、张艺谋那样要点文化艺术,要点真情?我们给西部修公路,建电站,能不能把种树的钱用点发掘西部的文化?给点精品,给点爱心,能不能维护西部的天然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
   有人讲中华民族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她不断地混入来自北方民族的血液,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文化的熏染。使千篇一律改朝换代带来的固步自封不断受到冲击。这种文化的杂交带来了优势,焕发了青春。北方民族固有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无疑会成为历史的遗憾。

3. 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认识不足


  人们对草原的第一印象是人烟稀少,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内地干部很自然就产生了开荒盖房的念头。几年后失败了,有经验教训了,这些干部也到任期,下一拨再重复。草原大面积开荒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告终的。由于有暂时的利益可图,因此屡禁不止。开荒的名堂越来越多。另外光靠牧业养不活那么多人,草原畜牧业每养活一个人需两三千亩天然草场,种庄稼开始有几亩地就能维持生活。当然几年后土壤沙化再另开草场。草原开荒不仅割断了正常的历史,恢复也不是一朝一夕。不象放牧过度的退化草场容易恢复。当实行草原承包到户时,不少人就有预料,但是没想到草地退化速度来的这样快。沙尘暴来的这样频繁和迅猛。当前为了舍饲和禁牧的需要,对水资源和湿地的开发利用,很可能会成为更严重的生态灾难。
  草原不是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的乐土,因为获得高产所付出的代价太高。游牧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最佳适应。因为游牧不会给草原施加太大压力。

  4. 对内蒙古草原不能正确定位,产生短期行为
 

  内蒙古草原的优势是什么,是牛羊肉吗?不是!是天然草原,是与草原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出产羊肉吗?不是!内蒙草原是祖国的生态屏障,科研教学的乐土,民族文化的摇篮,是祖国开放的窗口,交流的通道,发展的动力。是地球碳元素的贮藏库(一旦大量释放,将大大增加大气CO2浓度,使地球温室效应更加强烈),最重要的首推丰富的游牧文化。是要把内蒙古建成北京的菜园子、肉铺子吗?不!要建成北京的旅游圣地,科研基地,北京的后花园和暑期大学。只有保持其草原的天然性和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并得到弘扬发展,内蒙古草原才能担负起生态屏障的作用,才能为祖国的科研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只是为了多产牛羊肉,解决有限人口的眼前问题,丢弃了地区的优势,到头来舍饲的牛羊肉没有一点竞争力,却得到了生态屏障的崩溃和民族文化的丧失。想要在单位面积上多产牛羊肉,请别到草原来,要想在草原上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最好不投入农牧业第一线。
   内蒙古草原基本还保持天然状态,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磨合形成的,它记载着这里的过去、现在、预示着未来,具有无穷的信息量和多样性,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提供最美好、最多样、最为稳定的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家庭的乐园,它是不可改造,不可搬迁、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内蒙古草原是各族人民的家园,起最大贡献,莫过于哺育了伟大的游牧民族,他们靠与大自然的和谐在草原上谱写了一部部辉煌的史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发出了世界历史上最强的冲击波。
   草原畜牧业是游牧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战斗、信仰、艺术、娱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的最好体现。它并非原始落后,是草原永远繁荣的保障,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本身就是一首生态颂歌。
   总之,内蒙古草原的中心工作,不能围绕着畜产品的增产增收。应是维护生态屏障的天然性和牢固性。美丽的天然草原和民族文化,才是世界和全国人民的最高要求。就草原畜牧业本身的价值,也不为主要多产牛羊肉和皮毛,更重要的是它是游牧文化的载体。不以可持续增加畜产品为主要目的,是草原游牧畜牧业的特点。而游牧文化是草原的保护神。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不能偏废。正如草原原上有一定面积的退化草场。干旱区有一定面积的沙漠、沙地,甚至流沙,并非都是坏事一样,在草原牧区有一定面积的农田、饲料地和定居点,在对天然草原和游牧文化不造成多大影响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承受,有时还是必要的补充,也是草原自古就有的,但是必须掌握火侯,只能作为游牧的补充。
   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对内蒙古草原不关心吗?投资不够吗?不是,绝对不是!给锡盟一年的沙源治理费一项就有5亿元,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区的造林费,可以再建三个半三峡水库。正是新中国才扭转了蒙古族人口急速下滑的趋势,解决了外来宗教泛滥带来的恶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不分不斗不划分阶级的特殊政策,使内蒙古获得了新生。在当时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情况下,是多么的不易。内蒙古有祖国内地强大的后盾,说起来比蒙古国踏实得多。但是都在同一个草原,同样都受到世界一体化、市场化的冲击,为什么一方仍然十分完好,另一方严重退化?蒙古国有谁真心帮助她,有多少投资?有人讲,他们穷、落后,牧民不住蒙古包、骑马,第二大城市不见政府大楼,商品都是进口货。但是人家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病,多数普通牧民念过大学,会说几门外语,他们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十分关注。几十年来,内蒙古草原取得了巨大发展。即使在公社化,文革后,也比内地农村发达、宽裕。问题主要出现在定居、双承包后。内蒙古草原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投入,但是这些资金往往促进摆脱"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向小农经济靠拢,促进了草原天然性的衰失。感谢沙尘暴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偏离了草原固有的游牧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天然性的维护,一切努力的结果将不是收获,而是损失。从全人类最长远利益而言,文化应高于经济,甚至生态。不过天然草原是游牧文化的沃土,游牧畜牧业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必须同样保护。


作者: 刘书润
来源: http://www.green-web.org/infocenter/show.php?id=15762
 

 

< 返回目录 >

 

 
From Yeke-juu League to Ordos Municipality: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alter/native urban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Close to Eden (Urga): France, Soviet Union, directed by Nikita Mikhilkov

Beyond Great WallsBeyond Great Walls: Environment,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hines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The Mongols at China's EdgeThe Mongols at China's Edge: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Unity

China's Pastoral RegionChina's Pastoral Region: Sheep and Wool,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angeland Degrad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nging Inner MongoliaChanging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Mongolian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State (Oxford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Grasslands and Grassland Science in Northern ChinaGrasslands and Grassland Science in Northern China: A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Ordos Plateau of ChinaThe Ordos Plateau of China: An Endangered Environment (Unu Studies on Critical Environmental Regions)
 ©2002 SMHRIC.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 | About Us | Campaigns | Southern Mongolian Watch | News | Links | Contact Us